走进鞍钢集团有限公司宽厚板车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领衔研发的数字化全流程生产线正在调试。“在这条生产线上,可以实现在相同成分体系下不同钢种和规格的柔性化生产。未来5年,我们将围绕全国钢铁企业实际需求,建成约20条全流程一体化数字化样板线,树立钢铁行业的‘人工智能+’标杆。”王国栋说。
王国栋领导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深耕钢铁行业30余年,贡献了“超级钢”“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等高水平成果。而今,年过八旬的他转身研究钢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把我们的钢铁行业打造成世界领先的钢铁行业集群,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靠‘人工智能+钢铁’破解产品性能一致性、质量稳定性差等行业难题。”在王国栋看来,数字化转型,是钢铁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王国栋院士和学生在一起讨论科研问题。
在东北大学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紧盯大屏幕上的数据流,指尖在触控屏上根据远程输送过来的实际生产工况,稳健切换、优化参数模型……这里正基于钢铁行业丰富的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构建起具有强大预测能力的数字孪生模型,以实现对钢铁生产全流程中不可见的“黑箱”精准刻画,让钢铁生产核心流程驶入“深度学习”的快车道。
由此转化形成的高炉炼铁智能化系统已在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炼铁厂810立方米高炉上进行应用。“与过去相比,我们能实时‘看到’高炉内的状态,并能给出最优工艺操作。”炼铁厂主任工程师刘建刚说,使用研发的智能系统后,炉温稳定率提升30%,吨铁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年创效益1.2亿元。
王国栋院士和青年科研工作者在生产一线。
“近年来,创新中心锚定颠覆性和前沿技术,积极探索‘人工智能+钢铁’新范式,取得数字化炼铁、智慧高炉、生成式人工智能热轧产线等进展。”团队成员孙杰介绍说。
随着相关技术成果纷纷落地到本钢、山钢、河钢、首钢等国内大型企业,围绕钢铁制造全流程,团队还组建了“科学家+工程师”研发队伍,采用驻厂协同办公模式,科研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发现问题、调试优化技术方案,实现了技术升级与生产运营的无缝衔接。这样的合作模式,让科研成果落地成金,让企业生产线“脱胎换骨”。
“未来,我们将继续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通过数字换脑、模型换代和‘AI+工业控制’等,助力钢铁企业系统升级基础设施、提高产品质量,以‘钢铁智造’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展望未来,这位钢厂车间里走出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将和他的团队一起,秉持着科研报国的初心,继续勇毅向前。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最新文章
- 15省份推行用地用林用草用海联动审批审批时
- 特斯拉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落户上海临港
- 博雷顿出海战略迈出关键一步31台电动矿卡交
- 何老师何亚涛团队为人宠和谐社会构建积极贡献
- 12.29万元起!年轻人的第一台性能家轿艾
- 怒砸千万 巴马宏品改写酒业命运!
- 承德打造“宠客”城市今年入境游同比增长48
- 淘宝怪味美食受到欢迎,食品商家口味创新涌现
- 上交所发布提升沪市公司ESG评级专项行动方
- 易鑫深度参与,国内首次开展汽车融租从业人员
- 618消费新观察:“分钟级”配送与“确定性
- 政策与促销实现共振家电手机成今年“618”
- 起拍价2000万!元代著名画家倪瓒稀世画作
- 上海和香港具备吸引全球资本的机会!大摩亚洲
- 会展区5G-A与AI融合,上海世界移动通信
- 珠海万达商管集团与小米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 80余部影片今夏来袭,2025年暑期档票房
- 第9届南博会“投资云南”系列活动现场签约项
- 总投资3亿元,常州高铁新城又一重点项目打下
- 青春与音符共振,“优酸乳敢嚼敢唱 嚼柠檬校
- 中科三环000970.SZ:产品应用于机器
- 晚高峰路口的“心灵绿灯”:上海一交警席地而
- 至高2万现金红包等你拿!瑞虎8L:舒适更强
- 锐捷网络301165.SZ:蚂蚁集团是公司
- 马力再提升下一代奥迪RS6将搭载插混V8动
- 扬州市邗江区花园社区:做细、做实群众身边“
- 紫燕百味鸡消费券长效机制成效显著,全国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