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网上刷到了一张图,很有意思。

其实就是一张经典的视觉错觉图,做了个漂浮的心形图案。
如果你用电脑打开这篇文章的话,没看到这个图动起来的话,那就就用手机打开或者直接把页面缩小。
瞬间,你就能看到这个图里的爱心,直接左右横跳起来了。。。
看到的兄弟可以把公屏打在弹幕上。
这哥们说,这是最 好的AI探测器,说,没有AI能看到这个图中间还有个爱心。
我顺手找了几个模型试试,结果无一例外,果然,没一个AI认出来。
比如Gemini 2.5 Pro,率先翻车。
给我扯了一堆有的没的,然后说了一句,圆圈。
圈你妹= =
GPT-5-Thinking,想了2分多分钟,直接阵亡。
甚至,我还试了一下豪华版GPT-5 Pro。
在长达7分钟的花里胡哨之后,宣布直接躺平。
国产三巨头,豆包、Qwen、元宝,也都倒在了这张图的淫威之下。
DeepSeek因为没有多模态,所以反而逃过一劫。
在这测试过程中,我一度产生了一种错觉,就是,不会这些模型,不知道啥叫心形吧。
导致我非常智障的还去问了一下。。。
认识,看来没啥问题。。。
你们也能看到,我用的都是同一套提示词。
我觉得,同样的问题交给随便的一个人,应该都是能得出正确答案的。
所以,我就产生了很强的好奇。
这到底是什么?
再抽空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去DeepReaserch和研究之后,我看到了一篇AI这块超级好玩的论文。
是今年5月发的,叫《Time Blindness: Why Video-Language Models Can’t See What Humans Can?》
真的,AI研究到后面,怎么发现,研究的全是人类。。。
这个标题翻译过来大概就是:
为什么视觉语言模型看不到人类能看到的东西?
虽然文中的例子是视频,跟我们上文的爱心图有点不太一样,但是底层原理,其实在我读完以后看来,是完全一脉相通的。
这项研究设置了一个基准,叫做SpookyBench,合成了一堆由噪点组成的视频,是黑白的。
随便暂停一下,这个视频的每一帧,看起来都像是随机的雪花点或者电视噪音。
但是播放的时候,我们可以非常明确的看到一只鹿。
这个鹿我甚至都没法截图给大家看,只要截图出来就必是噪点图。
这玩意,跟最近X上流行的一个视觉错觉的宝剑视频还挺像的。
你只要一暂停,就啥也看不到了。
还有很多类似的。
这篇论文就拿451个这样的视频,组成了一个基准,去视觉大模型进行测试。
结果就是,非常的喜闻乐见。
人类可以毫不费力地识别出这些视频中的形状、文本和图案,准确率超过98%。
而大模型的准确率,为0%。
全军覆没,无一幸免。
我已经很久很久没见过这么多的0分了。
太特么赤鸡了。
无论模型架构大小、训练数据规模、是否经过微调或采用何种提示策略,AI从未答对任何一段视频的内容。
我也拿几个模型去试了一下,同样的那头鹿的视频,Gemini2.5-Pro同样无法识别。
原因其实特别简单。
AI是空间维度上的王 者,但却是时间维度上的瞎子。
我这么说可能会有点难以理解。
我们可以先想想,现在所有的大模型,包括GPT-5、Gemini 2.5 Pro,它们是怎么看视频的。
很多人以为他们跟人一样,就是搬个小板凳搁那坐着,目不转睛的看完了整个视频?
错了,不是这样的。
现在大模型的主流做法,本质上不是看视频,是看照片。
“哦,这张照片里有噪点。” “哦,这张照片里还是噪点。” “哦,这张照片里依然是噪点。”
最后,它得出结论: “这特么就是个噪点视频。”
这就是最本质的问题所有,AI彻底丢掉了所有的帧与帧之间的信息。
而那个“漂浮的心形”和“噪点中的鹿”,其实本质上,它们的信息恰恰只存在于帧与帧之间。
这其实,就是,时间维度。
在任何一个单独的瞬间,心形和鹿都是不存在的,都是不可见的。
你只有把这些瞬间连续播放,让时间流动起来,你才能看到他们。
突然想起了以前做交互设计的时候,有一个几乎刻在我血液里的心理学,这玩意,叫格式塔心理学。
几乎就是用户体验行业的基石之一。
里面有一个非常牛逼的原则,叫“共同命运法则”。
这个法则是说,我们的大脑会本能地、自动地、不讲道理地,把朝着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识别为一个整体。
这玩意几乎就是刻在我们的史前基因里面的。
比如在几万年前的草原上,我们的老祖宗“智人坤坤”,正蹲在草丛里。
他眼前是一片随风摆动的、杂乱的灌木。
突然,在灌木丛中,有一小片叶子的摆动方式,跟周围所有的叶子都不一样,它们在以一个相同的规律,朝着同一个方向缓慢移动。
坤坤的大脑,甚至不需要他思考,就会立刻拉响警报: “卧槽!快跑!老虎来了!!!有危险!!”
那些“共同运动”的像素点,在坤坤的大脑里自动组合成了老虎这个整体。
所以,你看,当你看到那个“噪点鹿”的视频时,你根本不需要努力,你大脑里的共同命运法则就自动启动了。
它帮你把所有一起往上移动的噪点归为一类,识别为“鹿”,把所有一起往下移动的噪点归为另一类,识别为“背景”。
你之所以能看到鹿,不是因为你看见了鹿,而是因为你看见了运动本身。
但AI不行。它没有我们这套“共同命运法则”的视觉系统。
它的架构,论文里叫 "Spatial Bias"空间偏见,决定了它只能先去识别空间上的特征。
它看每一帧,都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噪点。
但它无法从时间的维度上,去发现这些噪点之间“共同的命运”,所以,它看不到那只鹿。
这个问题,在论文中,被称为。
时间盲视,Time Blindness。
目前看,好像没有啥解决办法,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漏洞了,或者一个可以喂数据就能解决的小bug,论文里也试了,微调训练也没用。
我们活在流中,而AI活在帧中。
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首先是连续的、流动的、充满过程的。
而对AI来说,这个世界首先是离散的、静态的、充满物体的。
太有意思了,这是我最近,看到的最哲学最让我喜欢的一段表述。
我们现在理解了噪点,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爱心。
这时候,我其实又产生了问题,不对啊,运动这事,是时间维度的,但是那个爱心,明明就是一张图,根本没有时间属性,那这玩意,到底为啥也能让人感觉到,动呢???
我没理解,于是,我又进行了新一轮的研究。。。
结果,答案居然让我有点无语。。。
答案特别简单,就是因为:
因为我们自己会动。
还是,不受控制地动。。。
在20世纪50年代,眼动领域有一个实验证明了一个事情,就是,人眼在注视时并非完全静止,而是不断进行微小的运动。
正是这些不自主的眼球运动,保证了我们对静止图像的持续感知。
这样的视错觉图,基本上都是利用了我们这个会自己运动的特征,来做出动态效果的。
为了使人类能够看见,视网膜上的图像必须持续发生一定程度的运动。
反过来讲,如果某个视野保持严格的静止,那么在1~3秒内,该区域就会在视野中逐渐消失。
视觉科学里有个差不多的理论是特克斯勒消逝效应,说的是当人们长时间注视一个固定点时,周边视野中不变的刺激会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听起来挺绕的,但如果你想试一下,刻意控制眼球静止不动的话,你可以放大这张图,然后刻意的牢牢盯住中间的十字。
应该可以感觉到十字周围的颜色在慢慢消失,然后变成一片灰白色。
这就是著名的特克斯勒消逝效应的哲学。
没有变化,则等于没有信息。
这篇文章写着写着,突然感觉回到了7、8年前还在做用户体验设计的时候,天天研究认知心理学的日子。
那时候,我们天天在研究人,研究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研究人的眼动路线、研究人的注意力、研究人的记忆,就想着,我们的产品,怎么让用户体验更丝滑一点,让他更爽一点,我们的转化率更高一点。。。
没想到这么多年以后,天天研究AI,发现到头来。
又回到了当年。
原来当年研究了那么久的知识,在如今的时代,又以另一种路径,穿越了时空,散发出了新的光彩。
AI跟人,也真的都是超级有趣的物种。
在无数路径上殊途同归,却又在各自的路线上,分道扬镳。
但我还是更喜欢人一点。
毕竟,我们不仅能看到噪点中的鹿,我们还能看到沉默中的爱,看到无常中的美。
还有,那时间。
流逝的本身。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最新文章
- 侨银股份中标河北涞水县环卫项目服务期25年
- 常常熬夜加班,给肝降降火,熊胆粉来助力!
- 清讧血?清血八味胶囊为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 血液粘稠像 “堵车”?别慌,清血八味胶囊来
- 肝不好?来看看 “药中黄金” 熊胆粉助你保
- 孩子玩耍擦伤渗液多?怡敷康?亲水性纤维敷料
- 全球布局深化、自主品牌起势,源飞宠物前三季
- 深圳新增“小巨人”数量领跑全国347家拔得
- 明亚与太平洋产险深耕新兴风险保障聚焦健康险
- 保罗彼得(PAULO PEDRO)总部奠基
- “十四五”以来广西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
- 全球AI新楚商创新联合体启动
- 工商银行:聘任赵桂德为副行长
- 天风证券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57
- 安博会天视通“惊吓”破局,攻克“四无”极端
- 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鼓励发行长期限产品金融监
- 红板科技明日上会:募投项目信披“变脸”,与
- 2025年广东制造业500强营收增长22.
- V观财报|金龙汽车第三季度净利增超12倍,
- 粤东腾飞新引擎丨星空下的“竖琴”演奏家
- 刚刚宣布,不降息!
- 孚能科技发布2025年三季报,第一代全固态
- 开盘即热销万科前三季度营收超千亿,存量盘活
- 洋河2025三季报:营收180.9亿,合同
- 县域高中实现教育突围湖北麻城一中八学子叩开
- 天下秀公布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营收27
- 民建常州市多个支部联合举办重阳节关爱老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