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46

偏头痛治疗目标不应仅局限于“缓解疼痛”早期、及时联动预防性治疗成新方向

发表时间:2025-05-20 18:49:37来源:中国网    阅读量:4632    

今年5月27日是全国第二个“偏头痛关爱日”,这是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及其他社会力量联合发起的疾病日,旨在提升公众对偏头痛的认知并支持患者。

在“偏头痛关爱日”来临之际,“2025头痛大会”日前在江苏南京召开。大会汇聚了国内外千余名头痛和疼痛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围绕头痛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管理、发病机制等前沿进展、技术创新和公众健康热点,探讨领域内最新学术进展和研究成果。

偏头痛治疗目标不应仅局限于“缓解疼痛”

资料显示,偏头痛是位列第二的常见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性的、多为单侧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常同时伴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

全球有超过13亿人患病,而在我国18~65岁人群中患病率高达9.3%,约有1.3亿中国人患有偏头痛,患病男女比例为1:2.2。既往数据显示,我国的偏头痛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需要提升的空间,就诊率仅为52.9%,正确诊断率仅为13.8%,且存在预防性治疗不足、镇痛药物使用过度等情况。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董钊教授指出,偏头痛的疾病影响被低估,除疾病本身带来的损害外,频繁发作的偏头痛还有可能导致脑白质病变、认知功能下降。此外,偏头痛也常会合并焦虑和抑郁等神经心理疾病。

数据统计,全球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偏头痛患者从未就医或已停止就医,主要是由于他们对治疗效果缺乏信心,或者在传统治疗过程中有过不佳的体验。

对此,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周冀英教授表示,针对偏头痛的治疗,不应仅局限于“缓解疼痛”,预防性治疗的目的应是降低偏头痛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改善偏头痛相关失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频繁或慢性头痛引发的相关心理疾患,同时提高对急性期治疗的应答率并减少对急性期治疗的依赖,避免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发生。

偏头痛治疗新方向:早期、及时联动预防性治疗

创新偏头痛预防性疗法的出现,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可能。周冀英教授进一步阐述,预防性治疗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疾病预防”,早期、及时联动预防性治疗是偏头痛临床治疗的发展方向。对于每月4天及以上的头痛发作、急性期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偏头痛发作程度严重等情况,建议启动预防性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预防性治疗在偏头痛的临床实践中显示出了积极的效果,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预防性治疗仍需继续发力。根据国内一项横断面研究,该研究覆盖了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期间23家医院的2868名原发性头痛障碍成年患者,结果显示,在参与研究之前,仅有16.5%的偏头痛患者接受了预防性药物治疗。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偏头痛相关研究进展,特别是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等新型治疗靶点的发现,偏头痛的治疗手段日益更新。

董钊教授指出,对于成人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CGRP靶向药物已被过往研究所证实有效,并拥有较高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在董钊教授看来,以CGRP通路为靶点的新型疗法正在重塑偏头痛诊疗的临床路径。过去,医生主要在头痛发作时进行“被动干预”,而现在更多的医生知晓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重要性,会通过评估患者发作频率和疾病负担(如生活质量评分),早期启动预防性治疗,将“发作期止痛”转为“全病程管理”。

为了继续提升对预防性治疗的认知,以董钊教授为核心的专家团队和相关机构正在利用短视频、患教手册等形式,将“反复发作偏头痛可能对大脑造成损伤”、“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发作频率”等科学理念传递给公众,大大提升患者对预防性治疗的认知度。

“我们深知偏头痛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的严重影响,同时研究数据表明创新药在减少偏头痛发作天数及降低偏头痛发作强度等方面表现出非常积极的临床效果,相信这将为广大偏头痛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灵北中国代理总经理杨韶华表示,作为神经科学领域的专注创新者,改善偏头痛的治疗也是灵北在中国的首要任务之一。将与中国的偏头痛相关组织紧密合作,推动偏头痛治疗理念的更新与进步,让全球创新成果惠及更多的中国偏头痛患者,进一步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最新文章

图文推荐